【唐青看時事】中俄軍事合作 曝光台海隱憂(視頻)
【人民報消息】北京九三閱兵的時候,習近平和普京、金正恩在天安門聯合亮相,當時就讓人感覺,壞人聚在一起,是不祥之兆。 果然,最近爆出一批文件,讓人心頭一緊。內容顯示,俄羅斯正在暗中幫中共,為可能的台海軍事行動做準備。 同時,俄羅斯不但加緊攻擊烏克蘭,還在空中頻頻挑釁,直接闖進多個北約成員國的領空,讓美歐的態度出現了明顯轉變。這些事情都發生在普京和習近平、金正恩聯合亮相之後。 另一邊,習近平剛剛結束的新疆之行,看似排場十足,其實背後卻藏著不少蹊蹺,高層軍政人物的「缺席」更是耐人尋味。習近平究竟是大權在握還是大權旁落,似乎成了謎團。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俄朝到底在唱什麼戲?台海局勢又冒出了哪些新隱憂?習近平的權力之爭又出現了哪些新動向? 中俄密謀?普京暗助中共奪台 我們先來說說這些重量級的情報文件。《華盛頓郵報》9月26日報導,這批資料多達800頁,由黑客組織「黑月」(Black Moon)披露,英國智庫「王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進行了初步核查與分析。 內容相當驚人:俄羅斯正在為中共提供空降裝備、特種作戰系統,甚至連完整的訓練計劃都打包送上,直接幫助共軍提升對台奪島能力。 根據中央社取得的文件,中俄在2023年和2024年已經舉行過多次會議,中共這邊有軍委裝備發展部、空軍、中國航空工業集團(AVIC)、中國電子科技集團(CETC)、中國北方工業集團(NORINCO);俄方則是俄羅斯聯邦軍事技術合作總局、國營「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Rosoboronexport)、還有軍工巨頭Rostec。可以說,幾乎是官方最高層級的對接。 RUSI的分析報告說,俄羅斯會向中共提供:37輛BMD-4M輕型兩棲突擊戰車、11輛Sprut-SDM1輕型兩棲反坦克自走炮、11輛BTR-MDM「Rakushka」空降裝甲運兵車,還有多輛Rubin指揮觀測車和KSHM-E指揮車。 除此之外,中共還計劃採購適用於伊留申Il-76運輸機和Il-78加油機的空投系統,可以一次性把戰車、火炮、裝甲車全都空投下來,甚至還能用「三連投」的方式成組投放。俄羅斯也將向中共供應武器彈藥。 更令人關注的,是中共軍方要引進俄羅斯的「遠航」(Dal’nolyot)特種降落傘系統。據測試,這種系統可在飛機飛行時速達350公里的情況下,在人員從1萬公尺高空跳傘後,滑翔超過80公里,最後精準落點。還有「雙人-400」系統,可以讓一名作戰人員帶著一名非作戰人員跳傘,例如軍醫或工程師。這兩個系統都有不易被偵測的能力,一旦部署在台海戰場,將大幅增加台灣防禦的難度。 RUSI副研究員丹尼柳克(Oleksandr VDanylyuk)告訴中央社,中共軍隊可能會先用「遠航」或其它空降系統,把部隊滲透到台灣境內,為後續行動鋪路。如果中共在台灣內部找到「內應」,或者台灣在關鍵時刻出現指揮系統癱瘓、社會嚴重分裂的情況,中共很可能會趁機利用。 更大的隱憂是俄羅斯未來的角色。RUSI資深研究員沃特林(Jack Watling)提醒,俄羅斯不僅僅是賣裝備,它還可能成為北京的戰略後援。別忘了,俄羅斯有龐大的軍工體系,還有石油、天然氣等資源,一旦台海爆發衝突,這些都能成為中共的後勤補給。 美國布朗大學的中俄軍事問題專家高德斯坦(Lyle Goldstein)也表示,中共一直強調開戰頭幾小時要能快速投送數千兵力,而俄羅斯的直升機空投經驗和指揮系統,正是北京急需的。 換句話說,俄烏戰爭雖然拖住了俄羅斯自己,卻無形中為北京提供了寶貴的戰術借鑒。對台灣來說,這意味著防務壓力更重了。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蘇紫雲就指出,中共過去最大的弱點是登陸後難以維持後勤,但如果有俄羅斯支援,這個弱點可能被彌補,台灣的反登陸作戰將面臨更大挑戰。 現在,台灣軍方也已經在演習裡納入「共軍空降攻擊桃園機場」的場景,以防範潛在威脅。 民族主義的過度消費 除了俄羅斯暗中幫中共打台灣,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共國內的輿論場也在上演另一齣戲——民族主義的狂熱。 舉個最新的例子。經常發表出格言論的中國考研名師張雪峰,在「九三閱兵」當天揚言,如果攻打台灣,他個人至少捐五千萬人民幣,公司要捐一個億。這話一放出來,立馬在網路上炸開了鍋。但沒多久,他的帳號就在微博、抖音、快手上被限制關注,引發更大爭議。他之後在直播中承認,曾被有關部門提醒注意相關言論的影響。 公眾號「個人記憶庫」評論說,張雪峰其實就是典型的「愛國生意人」,最終因為過度消費愛國情懷,反而被反噬。作者形容,他原本只是靠製造教育焦慮吃飯的小商販,卻突然學著像「接班人」一樣妄談國事,還叫囂向對岸同胞開戰。一個做生意的,忽然扯起愛國大旗,多半說明自己遇到麻煩了。畢竟,他賴以為生的是高校報考諮詢,如今大學自己都招不到學生,誰還在意報哪所學校?於是他只好轉向打「愛國牌」。但他可能忘了,台灣是不適合用愛國話題的。 文章諷刺說:「愛國飯是流氓最後的庇護所。」張雪峰,只不過是又一個藉民族主義斂財的例子。 文章還舉了電影演員吳京正遭遇嚴重口碑危機的例子。吳京曾靠《戰狼2》創造56億票房,但他的新片《再見,壞蛋》卻票房慘淡,上映6天票房僅26.7萬元,虧掉98%。觀眾已經不再買單「愛國情懷換現金」的套路。 更諷刺的是,這些表演式「愛國」最終擠壓的,恰恰是真正愛國的聲音。文章說,他們「霸占『愛國』的定義權」,讓專家噤聲,企業如履薄冰。結果社會被這些虛假的口號消耗,而本該健康的公共討論空間反而越來越窄。 俄機逼近北美 北約歐盟警告升級 接下來要說的,在「九三閱兵」,習近平和普京、金正恩在天安門集體亮相,向世界示威之後,俄羅斯這陣子在北美和歐洲的挑釁動作,明顯越來越頻繁。普京不僅加碼攻擊烏克蘭,還派無人機騷擾波蘭、羅馬尼亞、愛沙尼亞這些北約國家。大家還記得,2022年北京冬奧會,普京和習近平聯合亮相,並高調宣布「合作無上限」,結果轉身俄羅斯就入侵烏克蘭。戰爭打到現在。這次習近平、普京、金正恩三人聯合亮相,還不知道要搞出什麼事情來。 9月24日,美國和加拿大緊急出動多架戰機,攔截了四架逼近阿拉斯加防空識別區(ADIZ)的俄羅斯軍機,其中包括兩架圖-95(Tu-95)戰略轟炸機和兩架蘇-35(Su-35)戰機。雖然這些飛機沒有直接進入美加領空,但光是在識別區裡晃悠,就已經讓北美防空司令部拉響警報。 北美防空司令部也特別說明,俄軍機在阿拉斯加防空識別區的活動「並不罕見」,通常不被視為直接威脅,但近幾個月來,俄軍機的出現頻率明顯增加,已經成了一種持續性的戰略試探。 今年以來,北美地區已記錄多起俄軍機逼近事件,顯示俄羅斯正利用邊界灰色地帶,考驗北約和美國的反應。 與此同時,歐洲戰線的緊張也在加劇。就在幾天前,9月19日,三架俄軍米格-31(MiG-31)戰機闖入愛沙尼亞領空,逗留大約12分鐘,期間俄方關閉應答器拒絕通話,最終被北約F-35戰機攔截驅離。這起事件讓北約啟動緊急磋商,波蘭和丹麥也分別報告無人機闖入事件。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總統川普罕見地展現了強硬立場。他在聯合國大會期間被問到北約是否應該擊落闖入領空的俄機時,明確回答「是的」。 川普強調,這要「看具體情況」,但他已經給了政治信號:北約成員國如果選擇開火,美國會理解。美國國務卿盧比奧更進一步表態:「我們將與盟友攜手,捍衛北約每一寸領土。」 這種態度上的轉變引發國際關注。因為過去川普對俄烏戰爭的態度相對模糊,甚至曾暗示烏克蘭需要考慮「領土交換」。但這一次,他不僅支持擊落俄機,還公開讚揚烏克蘭的戰鬥努力,稱基輔「有可能奪回失地」,更把俄羅斯形容為「紙老虎」,在戰場上表現不佳。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在聯合國大會發言中呼籲,必須阻止俄羅斯,否則侵略會擴展到更多國家。他還提醒,隨著軍事技術發展,全球正面臨軍備競賽威脅,並強調「武器決定誰能生存」,呼籲制定人工智能的全球規範,西方儘快統一行動,提供更多防空系統與無人機。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罕見地對俄羅斯發出了尖銳警告。她9月24日在接受CNN採訪時明確表示,如果有人闖入我們的領空,警告無效,那就直接擊落。她強調,必須守住每一寸領土。 更值得注意的是,她在能源和關稅議題上也和川普形成呼應,表示要徹底切斷俄羅斯的石油收入,還要對中共和印度徵收高額關稅,因為他們在買俄油,等於間接資助普京。 當然,俄羅斯不會坐視不理。9月25日,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在聯合國大會上反擊,指責北約和歐盟藉由烏克蘭危機,已經向俄羅斯發動了「真正的戰爭」。但英國外相庫柏(Yvette Cooper)馬上駁斥,說拉夫羅夫活在「虛假幻想裡」,真正的侵略者就是俄羅斯。歐盟外交主管卡婭.卡拉斯(Kaja Kallas)也提醒:俄羅斯從未放棄征服烏克蘭的野心,必須繼續加大壓力。 問題是,如果真有一天,北約擊落了俄軍飛機,普京會怎麼回應?會不會把戰火推到烏克蘭之外?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習近平新疆行背後的權力謎團 下面,我們來聊聊習近平9月23到25日的新疆之行。表面上看,這是一次盛大慶祝新疆建區70周年的活動,但仔細一看,裡面的細節滿是蹊蹺。 首先,按慣例,這種活動應該是中央代表團的團長帶隊出席。但這一次,習近平不是中央代表團團長,自己卻率團去了新疆。而到了新疆,卻沒有發表講話,而是坐在台下聽團長王滬寧講話。觀眾心裡難免會問:到底誰才是這場活動的「老大」?這場面看起來,反而透出一絲尷尬。 第二個蹊蹺,就是王滬寧的動作。黨媒央視發布的照片顯示,在至少三個場館內,習在向一眾官員訓話的時候,站在前排的王滬寧背著雙手,近距離面對習近平。 但也有一個場景顯示,王滬寧背著手聽習近平訓話,站在王後方的蔡奇和政治局委員何立峰也一反常態背著手。 這在中共官場文化裡是大忌。要知道,在中共官場文化裡,下級面對上級訓話,手要麼垂下,要麼疊放在身前,以示恭敬。結果王滬寧偏偏背手而立,這在政治文化裡幾乎是當眾「打臉」。彷彿在告訴外界:他不再把習放在眼裡。這種畫面登上了官媒頭版,耐人尋味。 要知道,王滬寧不是一般官員,他是「三朝國師」,歷經江、胡、習三代權力中心。有人甚至稱他是「司馬懿式的人物」,深藏不露。以前,王滬寧、蔡奇在習面前,都是謹小慎微,恭敬有加,從沒有過雙手背在後面聽習講話的情形。 有評論調侃:「帝師形象躍然紙上,師爺都不想伺候大爺了。」甚至有人說:「很明顯滬寧已經目中無習。」這說明什麼?至少在外界看來,習的核心地位正在被挑戰。 第三個蹊蹺,是軍頭的缺席。9月23日下午,習在烏魯木齊接見部隊上校以上軍官時,央視畫面顯示,坐在習左側的是中央軍委委員、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劉振立,坐在劉振立左側的是中央軍委辦公廳副主任邱楊。 有三名重要將領沒露面:一是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兼中央軍委主席辦公室主任方永祥中將,二是新疆軍區司令員柳林中將,三是新疆軍區政委楊誠中將。要知道,他們年初還在公開活動中現身,如今突然「人間蒸發」。 尤其是方永祥,習的「軍中大祕」,去年才升任軍委辦公廳主任,但從8月以來,已經三次缺席習的重要接見,被懷疑牽扯苗華腐敗案。 這說明柳林和楊誠可能已經出事了。更耐人尋味的是,他們和馬興瑞都有交集。馬興瑞剛被免職,這兩名主官又「消失」,這說明軍隊高層的清洗仍在繼續。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西藏。8月習近平接見駐拉薩部隊時,西藏軍區司令王凱也沒露面。再加上今年3月以來,軍委副主席何衛東長期未現身,被傳已經受查。軍中高層接連「失蹤」,讓人感覺軍隊內部正經歷一場劇烈震盪。 第四個蹊蹺,習這次新疆行,沒有軍委副主席陪同。過去習只要外出視察部隊,幾乎總有軍委副主席陪同。但自從習的親信何衛東3月傳出被查後,這個規格明顯下降。無論是拉薩、還是這次新疆,都看不到軍委副主席的身影。這對一向強調「軍權在握」的習來說,是個異常信號。 第五個蹊蹺,就是馬興瑞的缺席。馬興瑞是習的老親信,才在新疆干了三年半,卻在7月突然被免職,中共只說「另有任用」,至今沒公布新職。更有傳聞稱,他的妻子榮麗已經被中紀委帶走調查。 馬興瑞本來被外界看好,可能在二十一大上進中共政治局常委,如今卻突然「中途下車」,對習來說無疑是沉重打擊。 雪上加霜的是,就在習抵達新疆前一天,聯合國9個特別人權機制聯署發信,要求中共交代跨境打壓和人權侵犯。習本來想藉新疆之行展示權威,結果又把新疆人權問題推上了國際舞台。 時事評論員王友群就指出,習這次新疆之行,與其說是向外界宣示他仍牢牢掌控大權,不如說他的大權已經旁落,習僅是一個名義上掌大權、實際上按編好的劇本演戲的演員而已。 三位「軍中大祕」接連出事 除了新疆行的幾大蹊蹺外,還有一個細節特別耐人尋味——習近平身邊最倚重的「三位軍中大祕」,如今全都相繼「失蹤」。 除了我們剛提到的方永祥,還有兩個人。 先說鐘紹軍。他是習近平最倚重的祕書型親信,從浙江一路跟隨習到北京,長達18年。2013年起任軍委辦公廳副主任,後升為主任,還負責軍改和人事。2019年晉升中將,2022年更進了二十屆中央委員。 按理說,這樣的背景妥妥是習的核心親信。但到了2024年4月,他突然被調到國防大學當政委,從那以後就幾乎沒有在官媒公開露面。8月甚至傳出他已經被免職、退出現役。外界普遍懷疑,他可能捲入火箭軍腐敗案,被迫「消聲」。 再看秦生祥。他是習上台後第一任軍委辦公廳主任,2012年起掌軍委中樞,2015年軍改後更兼任軍委改革和編制辦公室主任,被視為軍改操盤手。2017年調任海軍政委,2019年晉升上將,2023年退居二線。 但自2024年起,多次傳出他被抓的消息;2025年「八一」招待會缺席,更坐實傳聞。秦生祥與苗華在人事上有多年交集,被指可能涉及苗華受賄案,「出事」了。 換句話說,過去13年來,習近平接連倚重的三位「軍中大祕」——秦生祥、鐘紹軍、方永祥,如今全都相繼消失。這不僅僅是個別人倒楣,更像是軍隊內部一場大地震。也難怪外界越來越懷疑,習在軍中的掌控力,其實遠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穩。 TikTok協議與習的大權 不過,事情也不是單一面。就在外界猜測習是不是權力旁落的時候,也有不少專家認為習大權在握,而且也舉出了很多例證。 9月19日傳出一個大新聞——川普和習近平通了電話,雙方還達成了一項關於TikTok的框架協議。 協議的核心內容是,TikTok可以繼續在美國運營,但關鍵的演算法由誰來掌控,細節還要再談。作為交換,北京得到的,是至少一年的外交緩衝。按照規劃,川普和習近平會在韓國APEC見面,明年初川普可能訪華,明年年底G20習再訪美。也就是說,中美之間在未來一年都會保持高層互動。 《華爾街日報》引述資深美國外交官丹尼.拉塞爾(Danny Russel)的話,說北京就像馴獅人,通過施以小恩小惠來穩住局面。 報導說,習的算盤是,他要的不是立刻贏,而是拖,把時間當成戰略資源。對習來說,時間就是獎勵。華府在流程和外交禮節上周旋,北京卻能暗地裡繼續推技術自主、搞軍事準備。換句話說,他得到了一個戰略家最看重的東西:整整一年的喘息時間。 美聯社報導說,今年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按理說,習近平應該親自出席聯大並發言。但他沒去,而是讓李強出馬。報導稱,這並不是權力旁落,而是習在調整風格。他減少出訪,把更多任務交給親信,但權力依舊牢牢在手。而且報導還說這正是習權力穩固的表現。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政治研究員尼爾.托馬斯(Neil Thomas)認為,這是一種更高級的統治方式。習不用頻繁亮相,因為在2022年的高層改組裡,他已經把領導班子塞滿了忠誠者。他完全可以在幕後控局,讓別人去執行,自己則待在北京,養精蓄銳,保持健康,以便繼續長期掌控政權。 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兩幅看似矛盾的畫面:一方面,新疆之行透出官員背手、軍頭失蹤、親信倒台,顯得習的權力在流失;另一方面,從外交和制度層面,他又顯得好像掌握全局,還利用TikTok協議贏得戰略緩衝期。 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tangqingnews 歡迎訂閱GJW頻道:https://www.ganjingworld.com/channel/1eiqjdnq7go2ebXA2yTPUSg631de0c ——《唐青看時事》製作組 △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