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中國養老金首現赤字意味著什麼?
 
袁斌
 
【人民報消息】 據《華爾街日報》的消息,中國最新的預算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社保基金收入增長5.2%,達到人民幣11.89萬億元(合1.65萬億美元)。但支出增長更快,增幅為7%,達到人民幣11.99萬億元(合1.66萬億美元),這意味中國養老金自2018年以來首次出現現金流赤字。 表面看上去,是養老金出現了缺口,但卻暴露了背後存在的幾大深層次問題。 制度性缺口暴露:年輕人「補」不了老年人 中國養老金採用的是現收現付制為主的體系,也就是說,現在的在職人口繳費,支撐退休人口的養老金支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出生率持續走低、靈活就業群體大量「脫保」,繳費基數增長放緩甚至萎縮,而領取者卻越來越多,收支結構註定失衡。 2024年的赤字雖然僅有1000億元人民幣左右,但它是一個拐點,意味著「年輕人養活老年人」的傳統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靈活就業人口的「繳費逆選擇」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調查顯示,中國包括外賣員、網絡主播等超過40%的靈活就業人員選擇不參與國內養老保險。這部分人之所以選擇不繳納養老保險,一是因為繳費負擔重,需要同時繳納個人和單位繳費部分,繳費比例為收入的20%;二是因為回報周期長且不確定,要等到60歲之後才能領取養老金,年輕人對未來普遍缺乏信心,認為不划算;三是因為規則設計不公,他們眼中「守規矩」的人反而成了「吃虧」的人。這種邏輯從微觀上說是理性選擇,但從宏觀上看正是信心流失的體現,一旦變成廣泛的社會心理,會形成「繳費塌方」。 財政補貼的不可持續性 2024年的養老金缺口是中央政府用財政補貼填補的,但這種補救措施也承受著壓力。短期或許能「維穩」,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因為財政也面臨壓力,土地財政疲軟,增值稅下滑,官方預計2025年財政赤字將達到人民幣5.7萬億元(合7,9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如果養老金缺口繼續擴大,只靠財政接盤,最終會吞噬整個政府財力。換句話說,養老金不再是「經濟問題」,而是「系統性風險」,與地方債務、房地產一樣,成為不可忽視的「灰犀牛」。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說,未來要判斷中國經濟信心,別只看鋼鐵產量或出口數字,更要盯緊養老金現金流。那才是政府能不能兌現承諾的關鍵指標。 這個判斷很有道理。養老金不是一個孤立帳戶,它是政府兌現社會契約的關鍵一環。一旦中國老百姓不再相信「繳就有、交就值」,整個制度將變成「自願退出」的博弈。若信心流失加劇,儲蓄轉向海外,資本流出,連金融市場都要跟著「失血」。 可見,養老金出現赤字不啻是一次系統報警,意味著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到了需要深度改革、重新設計激勵機制的時候了。如果養老金制度不能獲得年輕人的信任,未來發生的將不只是財政赤字,而是社會契約的斷裂。這是比房地產危機還更底層、更深遠的問題。△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4/27/90297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