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5年4月29日發表
人氣:562 分享:
|
|
吳桂賢去世:文革荒唐與中共體制崩潰的縮影 |
|
苗青
|
|
【人民報消息】2025年4月25日,中共首位女性副總理吳桂賢因病在深圳逝世,享年88歲。吳桂賢(1938-2025)出身河南鞏義農民家庭,13歲進入陝西咸陽西北國棉一廠,成為紡織工人,因「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被樹為勞動模範,於1975年1月至1977年9月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成為文革期間標誌性人物。與她齊名的陳永貴,半文盲農民出身的大寨公社領袖,同樣在文革高潮被毛澤東提拔為副總理(1975-1980),負責農業。吳桂賢與陳永貴的快速躋身高位,折射出文化大革命(1966-1976)時期中共體制的荒唐與混亂。兩人仕途的起落,伴隨文革結束與改革開放而終結,成為中共統治危機的歷史註腳。
吳桂賢與陳永貴的崛起,是文革時期中共體制荒誕的縮影。其背後的制度缺陷與意識形態狂熱,不僅導致個人命運的悲劇,也為當今中共統治危機埋下伏筆。以下從一般原因、深層原因及中共體制的荒唐性進行剖析。
吳桂賢和陳永貴成為副總理的原因
文革的意識形態狂熱:文革(1966-1976)由毛澤東發動,旨在「清除資本主義復辟」,通過紅衛兵與造反派進行階級鬥爭。毛澤東提出「工農兵是革命的主力」,要求從基層選拔幹部,吳桂賢與陳永貴作為工人與農民的「典型」,被迅速提拔至高位。吳桂賢因紡織工人的勞模身份,陳永貴因大寨「自力更生」的宣傳,成為毛澤東展示「工農當家」的政治符號。
政治需求與權力平衡:1975年,周恩來身患重病,毛澤東需選拔新副總理分擔工作,同時平衡文革派系與老幹部勢力。吳桂賢與陳永貴的提拔,既滿足了毛的「工農兵幹部」理念,也為文革造反派提供了象徵性勝利。吳桂賢負責工業,陳永貴負責農業,兩人作為「一男一女」的搭配,被毛澤東親自點名,顯示其政治宣傳意圖。
教育與資歷的忽視:文革期間,中共否定知識分子與專業官僚,強調「忠誠高於能力」。吳桂賢雖後入西北大學,但入職時僅有小學文化;陳永貴更是半文盲,靠口述完成報告。這種反智傾向讓兩人得以跨越專業門檻,直升副總理,卻也為政策失誤埋下隱患。
深層原因
極權體制的個人崇拜:文革的核心是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政策決策由其意志主導。吳桂賢與陳永貴的提拔,源於毛的「工農革命」幻想,無視制度規範與能力要求。這種個人崇拜導致決策隨意性,副總理人選淪為政治道具,反映中共體制缺乏理性與制衡。
階級鬥爭的意識形態扭曲:文革將階級鬥爭推向極端,知識分子與專業幹部被打倒,工農兵被神化為「純潔力量」。陳永貴的大寨模式被宣傳為「農業奇蹟」,實則數據造假與資源浪費。吳桂賢的勞模身份被誇大為「革命典範」,掩蓋其管理工業的無能。這種意識形態扭曲,讓半文盲與基層工人成為高層領袖,導致政策混亂與經濟停滯。
體制腐敗與權力真空:文革摧毀公檢法與黨政機關,造成權力真空。毛澤東通過提拔「工農兵」填補空缺,卻未考慮其能力,吳桂賢與陳永貴在高位難以勝任,政策執行多靠老幹部補救。這種權力真空下的隨意任命,暴露中共體制的腐敗與無序。
中共體制的荒唐性
吳桂賢與陳永貴的副總理仕途,集中體現了中共體制在文革時期的荒唐:
反智任命的荒誕:陳永貴半文盲,負責全國農業,卻推動大寨模式,導致農業資源浪費與產量虛報。吳桂賢小學文化,管理工業,實際決策由專業官僚代勞,兩人高位形同虛設。這種反智任命不僅無效,還讓民眾對政權失去信任。
政治宣傳的虛偽:中共將吳桂賢與陳永貴塑為「工農當家」的標誌,卻掩蓋其無能與政策失敗。大寨模式的造假與吳桂賢的勞模神話,是中共宣傳機器操縱民意的縮影。這種虛偽宣傳讓民眾在文革後對政權產生深刻懷疑。
體制崩潰的先兆:文革的荒唐任命是中共體制崩潰的縮影。毛澤東的個人意志凌駕制度,導致政策混亂與經濟倒退(1966-1976年GDP年均增長僅2%)。吳桂賢與陳永貴的快速落馬(文革後被邊緣化)顯示體制無法自我糾正,埋下今日統治危機的種子。
結語
吳桂賢與陳永貴的仕途荒誕,反映了文革時期中共體制的極權與反智,成為其統治危機的歷史註腳。今日中共面臨145%關稅戰、房地產危機(地方債90萬億)與民怨沸騰,其集權體制與意識形態束縛延續了文革的荒唐基因。吳桂賢去世喚起民眾對文革浩劫的反思,卻也提醒人們看到當今中共統治的脆弱。中共試圖以民族主義與維穩掩蓋危機,如腐朽斷壁,無力回天。文革的荒唐遺毒與經濟崩潰的現實,已為中共敲響了喪鐘。 △
(人民報首發)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4/29/90325b.html |
|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