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習近平寫回信的中辦祕書被換還是有新的指令?
 
梅淩霜
【人民報消息】據大陸官媒7月11日報導,近日,習近平給田華等8位藝術家回信,對電影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既然有回信,就表明有來信。給習寫信的人是幾個老資格的電影演員:田華、王心剛、張良、陶玉玲、肖桂雲、潘虹、宋祖英和陳道明,寫信的目的是「匯報他們數十年來從事電影工作的情況和體會,表達為推動電影事業發展、建設文化強國貢獻力量的決心」。 這就很奇怪了,既不是甚麼紀念日,也沒有甚麼特別的慶祝活動,為甚麼這些老演員突然想起要給最高黨魁寫信表決心呢?畢竟這樣的套話並沒有甚麼新意,難道寫信的目的只是為了讓習有一個回信的機會,並借此保持在媒體中的「露臉」的熱度嗎? 筆者推測,能將上述八人湊起來寫這封信的人只能來自上邊、甚至是中共政治局的指令,甚至官方已經替他們打好了文稿,只需得到他們的同意和簽名即可。類似的操作在中共宣傳口屢見不鮮。而且即便八人中有人不情不願,但在政治高壓下,也只能選擇服從, 有意思的是,官媒在報導收到習的回信、電影人的反應時,寫信中的八人中只有三個人田華、潘虹和陳道明說了幾句套話,另外王心剛等幾人完全沒有任何反應。這是不是又是怪事?這只能間接佐證對於指令下的「寫信」,這些多少知道中共內部黑幕的演員們是身不由己,並非心甘情願,只能讓中共拿自己的名譽做文章,但也不肯過多表態。 再看習的回信。在過去十幾年,每年習都要根據需要給各色來信的中國人回信,當然,大概率來信和寫信也都是安排的。筆者將習給田華等人的回信與其在2025年和2024年、2023年給其他人的回信相對照,發現了一個蹊蹺的事情,那就是替習寫回信的中辦祕書很可能換人了,或者有新的指令。 在給田華等人的回信中,習在稱呼後,馬上直入主題,寫的是「看到大家的來信,不禁想起……」。但在2024和2023年的回信中,在稱呼後通常會有禮貌的問好,如「你們好」,之後絕大多數會提到「來信收到了」,這之後再進入正文,表達鼓勵、希望、祝願等。 而在2025年的回信中,這樣的沒有問好的回信並非僅此一例,如6月29日,習給西藏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邨全體邨民的回信也是這個套路,稱呼後是「看到來信,想起4年前的……」。 5月3日,習給新疆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願者服務隊全體隊員的回信,與1月10日給國家京劇院青年藝術工作者的回信,稱呼後也沒有問好,寫的是「來信收悉」。 與之相比,2024年和2023年習的回信更有禮貌。如在2024年10月25日習給中國海洋大學全體師生的回信,10月17日給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參賽學生代表的回信,10月10日給「銀齡行動」老年志願者代表的回信,9月28日給中國一重產業工人代表的回信,9月26日給中國傳媒大學全體師生的回信,9月26日給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後代的回信,8月14日給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的環保志願者的回信,8月1日給祖籍寧波的香港企業家的回信,6月12日給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的回信,5月15日給北京市八達嶺長城腳下的鄉親們的回信,稱呼後都是「你(們)好!來信收悉(或來信收到了)」。 只有5月31日給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之江小學學生的回信,稱呼後是「你們好!看到來信,我回想起……」。 再看2023年的回信。在9月29日習給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在讀英烈子女的回信,9月16日給東北大學全體師生的回信,9月12日給紅其拉甫海關全體關員的回信,7月25日給香港培僑中學高一年級全體學生的回信,7月21日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的回信,7月5日給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的留學生的回信,5月24日給澳門科技大學師生的回信,5月23日中國美術館的老專家老藝術家們的回信,5月3日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的回信,2月10日給中非中國醫療隊隊員的回信,稱呼後都是「你們好!來信收悉(或來信收到了)」。 只有9月2日習給中國航發黎明發動機裝配廠「李志強班」職工的回信,和5月22日,給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垃圾分類志願者們的回信,稱呼後是「你們好!看到來信,我想起了……」。 顯然,過去兩年的回信更有禮貌,也更符合中國人的習慣。那麼,為何2025年的回信驟然出現了變化?即刻意少了問候語,這似乎不太考慮維護習的形象。 一個可能是替習回信的中辦祕書大概率是換了人,這背後極有可能與自去年7月傳出習重病並喪失權力有關。但即便換了人,被嚴格刪選過的祕書也不可能不懂基本的禮貌用語。 因此,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中辦接到了新的控局者的指令,即有意刪除「你好」,但原因是甚麼呢?故意露出破綻? 不管是甚麼原因,這樣的變化都值得關注,因為細節折射的恰恰是中共內部政局的變動。 (人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