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史上「马屁诗」最快翻车案 |
|
呦呦鹿鸣
|
【人民报消息】要说鄙国盛产之物,「马屁」当位列前席。此中「学问」,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马屁中的佼佼者,则莫过于「马屁诗」。
本来,马屁诗往往在酒桌上诞生,写的人、被写的人,心照不宣,推杯换盏,你情我愿,宾主尽欢,不出房间的话,对社会也没啥危害。甚至,两只癞蛤蟆在井底的烂泥坑里抱团呱呱吹泡相互鼓励,也算是丰富了一个地方的物种多样性,多少有些益处包含其中。
不过,马屁诗容易翻车。
比如,9月19日7:26,某公众号刚刚给贵州独山县县委书记发表了一首《擎旗独山新篇——李书记亮独山吟》,并配发长文《负债400亿的「鬼城「奇迹:李景宽如何用「铁腕+柔心」让贵州「南大门」独山县浴火重生》。
《擎旗独山新篇》
——李书记亮独山吟
黔南春雨润芳洲,受命临危展大猷。
债峻千钧方整化,村兴万象共新谋。
躬身履迹民情暖,挥帜云开政令流。
两载攻坚开广宇,独山碧水载行舟。
结果,两个半小时后,10:04分,贵州省纪委监察委网站公众号推送消息:独山县委书记李景宽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贵州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官网公布还早4分钟,是10:00)
这个案例,堪称史上「马屁诗」最快翻车案。现在回头看那配文,也很有趣味:
将独山从绝境拉回新生,他代表了贵州干部的「升级版」,他的故事,是基层治理的「教科书」,李景宽,这位53岁的「福泉骄子」,用行动证明:一个好书记,能点亮一座城!
文章中佐证这一结论的证据是:「2021年,他赴广西考察后,迅速推动独山经济开发区转型,两年吸引投资超百亿,新增就业5000余个。独山从『空壳』变「聚宝盆」,经济重现活力。」
一个负债400亿的山区县,年财政收入不过10亿,不算利息,全部收入用于还债也要40年,来了一个新县委书记,去了一趟广西就打通任督二脉,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两年吸引投资超百亿,新增就业5000余个……
你信吗?如果是事实,如果是我来写,一定会展开来写。但原文似乎就写了这么一段。
诗里说「债峻千钧」,400亿负债,倒成了书记的背景板。
有意思的是,一天之后,21日早7点,该公众号又推出了一篇文章《贵州独山县,连续四任县委书记的「魔咒」》:「独山是镜子,折射全国小县城的隐痛」。而且同样推出一首诗:
《独山四令•堕贪渊》
独山四令接相传,权利浮沉各逐缘。
债海百年民泣血,囹圄十载罪声连。
山川本可清风渡,仕路何因浊浪旋。
莫道天心常不报,青天自有正光悬。
有两万人阅读了它。也算是舆论生态的一种。
4任书记,400亿债务……独山的老百姓,太难了。我们都熟悉《大明王朝1566》里的一句台词:「再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本来我们已经觉得这句话已经是官场某种流派的极致了,但如今有些人呢?「再苦一苦百姓,而且你们还要给我写诗说漂亮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它还升级了。
不过,作为深度文字阅读与写作者,我倒也发现了一个规律:但凡出现「马屁诗」的地方,接下来99%会出「故事」。
比如说,2020年2月2日,YQ期间,我写了一篇文章《「县委书记眼中血丝,已织成了迎春的花卉 」 | 吏治崩坏,就是从这类讴歌开始的》,介绍了湖北浠水县一位干部的长马屁诗。其中一段,大家感受下:
你看,县委书记、县长眼里的血丝
已织成了迎春的花卉
你看,乡村社区的党员、干部眼袋下的「黑晕」
陶醉了大别山头的云花
看得石碾流泪,林风儿销魂……
……
就,蛮销魂的。我当时写了一句话:「把正常基本工作当作政绩夸耀,甚至把劣绩当做政绩邀功,真是恬不知耻。」 因为我注意到一个事实——当时的浠水县,正和另一个县刚刚被点名「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不力」:
「存在防控措施不到位,宣传发动群众不够,少数党员干部疫情防范意识淡薄等问题,暴露出两地党委、政府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上工作不实、作风不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
可见,马屁诗的出现,是一个地方吏治败坏的信号。
还是浠水县,现在是2025年9月,距离我上次文章5年半了。9月5日,我接到一位浠水读者老李的来信,感觉他遭遇了不公,而且长期得不到纠正,但我也没有多余精力去写作它,就发了一篇《有朋友能联系上浠水县主要负责人吗?》,希望走一点捷径。托读者朋友们的福,很快联系上了浠水县委书记和当地一些部门的负责人,并把资料转了过去。9月6日得到回复说:领导很重视,一定把事情妥善处理好,「老李更是可随时约见浠水任何相关领导(包括书记、县长)直接反映诉求。」
我一看对方态度这么好,就放下心来,同意立即把推文删了,并请老李直接去和县里负责人反映问题。不想,前天(20日)我问老李进展,他说:「9 月11号我发信息给县委书记求见,没理我,周一、周二、周四微信中叫事务局长约见没反应,昨天我给书记发信息还是没回我。」今天,老李去北京,路上被「劝返」,我写稿的这个时候,他还在车上,应该快到家了吧。
我想,我大约是错了。我错就错在,写不出浠水的大诗人们那样的杰作,发现不了「县委书记眼中血丝,已织成了迎春的花卉」,感受不到浠水干部的黑眼圈已经「看得石碾流泪,林风儿销魂」,却期望人家能听进去我的话。
果然是一点捷径都走不得。
也许无法同频的人注定无法同频吧。相逢的人会再相逢,而陌路人永远陌路。
那么,我们有没有好诗呢?当然是有的。如果说中国真的有现代诗诗人的话,穆旦一定是排在第一的那位。比如他晚年的《冥想》:
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
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
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注入我的奔波、劳作、冒险。
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
就要展现在我的面前。
但如今,突然面对著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这是好诗。但,我相信那些盯著/想像著「县委书记眼里的血丝」的大诗人们,永远不会喜欢它,因为他们根本读不懂,或者不愿意去读懂它。毕竟,「迎春的花卉」们所心心念念的,都是和官帽们在一起,天然排斥穆旦这种「普通的生活」。
△
|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9/24/92490.html |
|
打印机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