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江陈让教育产业化成为魔鬼 |
---|
【人民报消息】9月24日新华网转载了燕赵都市报的文章,文章说,近来,“教育产业化”成了过街的老鼠,似乎人人都在喊打。一个曾经深入人心的理念何以在转眼之间就成了 “魔鬼”呢?笔者认为,直接的原因就是教育部的官员不断表态:“教育部从来都没有主张过教育产业化”,“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会毁了教育”。而这些表态又是因愈演愈烈的教育乱收费而起。由于教育乱收费招致的天怒人怨,反对教育产业化几乎已经成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共识”。教育产业化真的是“魔鬼”吗?要厘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教育产业化”的真正涵义。 祸国殃民 |
---|
既为“产业”,前提当然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就是说,除政府之外,要允许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资办教育。既然允许民间投资,当然就应该允许投资者追求利润,不然,就不会有投资者对此感兴趣。但追求利润回报的只能是这种民办的学校。政府投资的公办学校,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的中小学,不仅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而且理应由政府投入必需的资金。公办教育原本就应该是低收费的社会公益事业,它是不能搞产业化的。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公办学校,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也搞起了高收费,甚至巧立名目乱收费——这哪里是什么“教育产业化”,完全是扯大旗做虎皮!公办学校的高收费为什么能大行其道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足。我国本来就不富裕,加之教育方面的投入比例又偏低,使得公办学校接收学生的能力一直比较吃紧,尤其是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更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民办教育,实行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后,民办学校是不是就可以高收费呢?从法律和市场的角度讲,民办学校有权制定自己的收费标准,但这主要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如果教育市场发达,竞争非常充分,加上公办学校低收费的平抑作用,民办学校就不可能漫天要价。现在,公办学校收费畸高是因为它们忘了自己的“身份”,而为数不多的民办学校也狮子大张口则是因为“奇货可居”——学校只有那么多所,而且收费都很高,不上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说到底,教育高收费、乱收费不是因为教育产业化,恰恰是因为产业化、市场化的程度太低。 为了洗脱与声名狼藉的“教育产业化”的干系,教育部的官员一再强调“教育部从来都没有主张过教育产业化”。可是,《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或个人出资兴办学校,并且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虽然该法中没有出现“教育产业化”这样的字眼儿,但上述规定实际上确认了教育可以成为一项产业,并进行市场化运作。如果兴办民办学校并赢利的行为是合法的,教育部门又怎么能够“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呢? 祸国殃民陈至立 |
---|
中国需要接受教育的人数世界第一,而政府的财力又非常有限。完全依靠公办学校,肯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解决不了,如果又不让民间资本进入,其结果只能是很多人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所以,不是“教育产业化会毁了教育”,而是教育需要产业化。目前,我国教育产业化的真正问题是:不该产业化的产业化了,而需要产业化的反而没有形成产业。教育产业化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盗用其名的公办学校。为了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正本清源,还教育产业化以本来面目:一方面,坚决制止公办学校的所谓“产业化”以及在此名义下的高收费、乱收费;另一方面,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办学,争取早日实现真正的教育产业化、市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