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最近讀《史記·周本記》,看到裏面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幽王即位第二年,都城附近的渭水、涇水、洛水三條河流的區域內都發生了地震。大夫伯陽甫說:「看來周家是快要滅亡了!天地的自然之氣,不會自動失去秩序;倘若失去了運行的秩序,那肯定是有人擾動了它。河流源泉的堵塞肯定會影響到國家的氣運,必定會使國家滅亡。從前,洛水枯竭,夏代滅亡;黃河枯竭,商代滅亡。現在周家的國運,多像夏、商二代的末年哪。如果山崩河枯,那就是亡國的徵兆。上天要拋棄哪個國家,它的滅亡就不會超過十年!」 這一年,渭水、涇水、洛水三條河流枯竭,岐山崩塌。一年後,幽王寵愛褒姒,爲博得褒姒一笑,不惜多次「烽火戲諸侯」,結果後來被殺死在酈山腳下,周朝王室從此走向衰微。 由此我想到近年來大陸一再出現的水危機。水危機包括洪災、乾旱和水污染,本文只談談缺水的問題。實際上缺水矛盾自70年代起就在大陸多個地區蔓延,並在世紀之交爆發出來。繼1999和2000年發生嚴重乾旱後,2001年再次發生特大幹旱,旱情波及全國23個省區。目前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個城市缺水,日缺水1600萬噸。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300億元。至今還有23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資料來源:馬軍《中國水危機:對策與出路》)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其「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麗形象早已成爲民族精神的寄託。那裏曾經溫暖溼潤,土地肥沃,草木繁茂。然而在中共的統治下,黃河已是慘不忍睹。1972年黃河首次斷流,到1997年斷流期達226天,近700公里河床乾涸。如今保證黃河不斷流已經成爲一項「政治」任務,爲此黃河常年只能維持小流量狀態。 長江流域內旱災也有加重的趨勢。從50年代以來,長江上游的20多條河流平均萎縮了37.1%。西北地區近年來河流萎縮,湖泊水位下降甚至乾涸,導致土地沙化速度上升,沙塵暴頻繁發生。華北地區的海河流域內大小300條支流,幾乎是無河不臭,無水不幹。東北地區的松花江和遼河流域的水資源短缺也很嚴重。 科學家認爲,水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根據這一判斷,在過去50多年裏大陸在水利建設上可謂不遺餘力。全國建設了86000座水壩,其中包括22000座大壩,修建了引灤入津、引黃入青、南水北調等一批跨流域調水工程。耗費了大量的人、財、物力之後仍然一步步滑向水危機的災難,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 李洪志先生《在2003年亞特蘭大法會上的講法》中明確指出,「有人在江上攔一條壩,在河上攔一個壩,發電,改變人類的用電,解決能源問題。其實他就攔腰把那個河斬開一樣,象人、一個生命一樣,因爲河它也是生命啊,任何一個物體不都有生命嗎?說人要攔腰給他斷開,他會啥樣了?因爲那河流它太大,它的時間和人的時間不一樣,你看不到它馬上的變化,但是它在死亡,它在慢慢的死亡。它的死亡過程比人要長,要幾十年的,或者上百年。不是提出要改造山河、改造自然嗎?改造自然就是破壞自然,改造山河就是破壞山河。神造的一切都是有序的,神的眼裏看天地與人不一樣,對一切的均衡安排得非常好。人只能善利用,不能夠破壞。人類的很多自然災害是在科學的實質性破壞下造成的。人類爲了使科學得到所謂發展帶來的無度的能源資源的開發,一切東西都在被破壞中。」 在歷史上,聖明的君主都是懷着對自然的謙卑和敬畏。《史記》開篇就講到皇帝時教導民衆要愛惜江河湖海、山林和土地,收穫與狩獵都要按照時令進行,不許過度開採利用,讓民衆在利用大自然的時候要有所節制。由於皇帝的德政廣泛傳佈,感動了上天,因此在他統治的很多年中都是風調雨順,天下太平。 然而奉行無神論的中共建政後,破壞了中華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更無視對天地自然的敬畏,戰天鬥地,改造自然,破壞了原本和諧的世界,破壞了自然平衡。中共這種藐視自然、逆天地而行的做法必然受到上天及自然規律的懲罰,所以水危機就是中共統治下必然出現的惡果。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目前大陸出現的水危機就象其它天災人禍一樣,是上天對人的慈悲勸誡。古時聖明的君主遭遇天災時都知道這是由於自己德行不夠從而受到上天的警告,因此要下詔罪己或反躬自省。1999年中共鎮壓法輪大法以來,不僅僅是水危機全面爆發。人們注意到現在天災人禍非常頻繁,也擔心哪一天會禍及自身,但是不明白爲什麼會這樣,更不知怎樣才能防範和自保。讀歷史故事你會發現,凡事有果必有因。對於走在神的路上的法輪大法弟子的迫害招致人神共憤,目前出現的各種天災異象既是一種懲罰,又是神佛對人的警戒。古時人們就認識到河流堵塞預示着一個朝代的結束,今天遍及大陸各地的河流斷流、乾涸、萎縮,難道不是預示着共產邪黨暴政的末日越來越近?——已經有近600萬人看清了天下大勢,脫離了惡黨組織,爲自己選擇了光明的未來,他們才是真正關心自己和中華民族的清醒之人。 沒有中共惡黨的日子,人們將重德行善,恢復對天、地、自然的謙卑,對生命的珍視和對神的敬畏,享受潔淨的空氣和青山綠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天正在向我們走來。 (明慧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