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首位獲賜碑篆的臣子 北宋賢相王曾爲曾參轉世(圖)
 
周曉輝
 
北宋賢相王曾。

【人民報消息】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境內)人,他的祖上來自漢朝至隋唐時的著名大族太原王氏,其遠祖可追溯到周朝王室。 王曾的父親喜好讀書,亦珍視文字書籍,因此每每見到破舊的文籍一定好好整理收藏,就連只言詞組都不敢丟棄。在王曾出生前的一天晚上,他夢見孔子對他說:「你對我的書籍如此禮敬,我將讓曾參轉生爲你的兒子。」王曾出生後,他的父親以「曾」作爲其名字,以此暗示他的前世。 爲人謙和 連中三元不表功 王曾8歲時,父母雙亡,由其叔父王宗元撫養成人。王曾爲人聰慧又勤奮,曾拜同鄉的張震爲師,學業精進,以擅長作詩文聞名鄉里。他年紀輕輕就在解試、省試中名列第一,北宋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24歲的王曾在殿試中被皇帝點爲狀元,可以說是「連中三元」。金殿傳臚後,王曾被授予將作監丞(官名)。 然而,王曾在向叔父報喜的信中卻寫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積德,大人不必過喜。」 仁愛君子 全人骨肉 史載,鹹平年間,王曾去京都參加禮部舉辦的進士考試(即省試),在途中住宿的一家旅店中,聽見附近有母女兩人悲切的哭聲。他遂向店主詢問,得知她們是因爲欠了四萬官債,一時無法償還,只得將女兒賣給一個商人。母女即將別離,且前途未卜,因此哭泣。 王曾心生同情,便對那位母親說:「妳的女兒可以賣給我,我以後仕途變動,可能會到處走,妳們母女也可有機會見面。」他馬上拿出銀錢,讓她退還給商人,並約定三天後來迎娶。 三天後,母女倆並不見王曾前來迎娶,便到旅店打聽。店主告訴她們,王曾早已經離開了,母女兩人這才知曉她們遇見一位心懷仁愛之心的君子。 忠正輔佐兩代帝王 被譽爲賢相 王曾在擔任將作監丞後升任濟州通判,但很快被召回京城,時任宰相的寇準對其才華十分欣賞,授任他爲祕書省著作郎、直史館、三司戶部判官。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王曾遷任右正言、知制誥兼史館修撰,可以直接向皇帝諫言。當時各地紛紛報來各種祥瑞之事,真宗詢問王曾的看法。王曾說:「這是國家承平所致,希望陛下不要居功自驕,否則他日如果出現災禍,就難免衆人議論了。」 不過,真宗並未將王曾的話放在心上,反而因爲接受符命,大建玉清昭應宮。符命,古代帝王受天命的象徵,古人認爲天降祥瑞於國君,使其有憑據治理國家。對於真宗之舉,很多大臣不敢勸諫,但王曾卻上陳五大害處,希望停建玉清昭應宮。 儘管真宗並未納諫,但也沒有懲處王曾,反而任命其爲郎中之職,按照舊例掌管大理寺。王曾的忠心、忠正贏得了真宗的尊重。在他升任翰林學士後,真宗曾於晚上在承明殿召見王曾,並與他交談許久。在他離去後,真宗派內侍告訴王曾道:「朕迫切地想見你,所以來不及更換朝服見愛卿,請愛卿不要以爲朕慢待你。」 其後,王曾又掌管審刑院。宋代初至神宗時的審刑院負責複查大理寺所斷案件,然後報告中書省,奏請皇帝決斷,其地位高於大理寺和刑部。根據以往的規定,對於違背制書(指皇帝的命令)者,無論是故意還是過失,都要被判罰服勞役兩年,王曾則請求,只在皇帝親自下詔的時候出現這種情況,才予以判刑。 過了一陣兒,有人違背了制書,王曾就以過失論處。真宗不解地問:「按卿所說,這樣就沒有違反制書的人了。」 王曾奏道:「天下之大,哪能人人都知道皇帝的詔令。如果如陛下所說,也不再有犯過失罪的人了。」真宗馬上明白王曾的用意,就聽從了他的建議。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九月,因受宰相王欽若排擠陷害,王曾被罷爲尚書禮部侍郎、判都省,次年離京前去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就職。後又調鎮天雄軍(今河北大名西北),至天禧四年八月復任參知政事,遷任吏部侍郎兼太子賓客。 真宗駕崩後,王曾奉命入殿草擬遺詔,上書:「以明肅皇后輔立皇太子,權(代理之意)聽斷軍國大事。」宰相丁謂讓他去掉「權」字,王曾堅決不同意,認爲皇帝年幼,太后臨朝,已經是國家的不幸,用「權」則表明太后只是代理國政,隨意增減,會導致朝廷動盪。在他的堅持下,「權」字沒有去掉。 仁宗即位後,王曾遷任禮部尚書。當時羣臣討論劉太后臨朝禮儀,王曾建議採取東漢舊例,即太后坐在皇帝的右手,垂簾奏事,但丁謂卻只想皇帝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接見大臣,平時大事由太后召見輔臣決定,非大事則由權傾朝野的宦官雷允恭傳奏給皇帝和太后。無疑,丁謂想獨掌朝廷大權。 王曾對此表示反對,認爲權力歸屬宦官,將是災禍的開始,但丁謂卻不聽。不久後,雷允恭因「擅移陵穴」罪被處死,丁謂也由此獲罪。從此以後兩宮垂簾,輔臣上奏議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議。彼時真宗駕崩不久,丁謂獲罪,朝廷內外一片混亂,王曾成爲安定內外的重要大臣,史書上說他「正色獨立,朝廷倚以爲重」。 王曾爲人嚴謹持重,每次入朝覲見仁宗陳述事情的利害得失時,都詳細並切中事理;他還選賢任用,許多人受他的推薦而被朝廷提拔,但卻沒有人知道是他推薦的。 大臣范仲淹對王曾說:「公開地任用賢人名士是宰相的職責,您德高望重,惟缺這一點。」 王曾答道:「作爲執政大臣,把恩賞全攬到自己身上,那怨恨歸誰呢?」范仲淹歎服,時人稱他爲賢相。他還特別厭惡僥倖受寵之人,他建議仁宗抑制投機鑽營者而推崇踏實做事之人。 後來因與劉太后政見不合,王曾被貶到青州,後又擔任彰信軍節度使。在其治下,契丹使者來往此地都收斂行徑,不敢喧譁生事。老百姓都讚頌其政績,併爲他畫像、立生祠以紀念。 公元1033年,劉太后崩,仁宗親政,拜王曾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第二年,任王曾爲樞密使、吏部尚書。公元1035年,拜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 預知死期 仁宗親篆旌賢之碑 公元1038年冬,有大星墜落在王曾的住所,他的侍從左右驚恐地告訴他此事。王曾說:「一個月後就知道結果了。」一個月後,王曾在任上去世,享年61歲。仁宗爲之輟朝兩日,追贈侍中,諡號「文正」。 後來,皇佑年間,仁宗親篆其碑曰「旌賢之碑」,後又改其鄉爲「旌賢鄉」。大臣獲得天子賜寫的碑篆是從王曾開始的。 仁宗去世後,其選擇的將相配享太廟中,王曾排在第一位。 (參考數據:《宋史》、《歷史感應統紀》、《吹劍錄外集》、《名臣碑傳琬琰集》)△ (有刪減)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10/6/71533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