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刀郎十年磨一剑 《罗刹海市》播放量突破3.6亿(视频)
 
【人民报消息】据大陆九派新闻报导,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刀郎的《罗刹海市》是暗讽当前“以丑为美”的现象。 据悉,刀郎曾因演唱歌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披着羊皮的狼》等歌曲被大家熟知,不过大火后没多久他便隐退,网上也鲜有关于刀郎的报道。 凭借《2002年的第一场雪》等歌曲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手刀郎2023年7月19日携新专辑《山歌廖哉》回归,其中一首歌《罗刹海市》曲风突变引发关注。 虽然曲风大变,买账的听众依旧不少。截至发稿时,这首歌曲登上多个音乐播放软件的热搜首位,相关话题刷屏各大社交平台,“罗刹海市”这一词条的抖音播放量更是突破了3.6亿。 综合大陆媒体报导,刀郎自2013年逐渐退隐江湖后,便愈发低调。此次携新专辑回归,他并未大肆宣传。豪迈粗犷的曲风、热辣直白的歌词、沧桑浑厚的唱腔…向来是刀郎的特色,但此次“罗刹海市”包含了民歌、小调、摇滚等风格,被许多老歌迷评价曲风大变。有人认为他讽刺的是流量文化下的“以丑为美”。 “我以为刀郎封刀了 原来他是在磨刀” 《罗刹海市》一经发布便引发关注,频频冲上热搜。喜欢刀郎20年的骨灰级歌迷、生于70年代的陆宇对记者说:“《罗刹海市》跟他之前的曲风差别太大了。刚开始听的时候,我还怀疑过是不是他写的,怎么刀郎的风格变成这样了?” “他之前都是翻唱一些西北民歌、红歌,或者自己制作的关于爱情的歌曲。《罗刹海市》的曲风则是跟地方戏剧相融合,带有批判意味和嘲讽意味的主调,制作水准也跟以前不一样了。” 陆宇直言:“刀郎的作曲唱功一流,但作词太平民化,多了一些土气和地气,少一点精致和高雅。现在证明他的最后一块短板也被补齐了。” 正如网民评价的那样:我以为刀郎封刀了,原来他是在磨刀。 崭新回归,刀郎用音符写下自己磨刀十年的一字一句。“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只为那有一条一丘河,河水流过苟苟营……” 歌词显得晦涩,网友说“没点文化还看不懂”。还有人认为,刀郎沉寂多年后复出带来的这次作品寓意深刻。作为老一辈的创作者,如今还能有如此高水准的灵感,着实让人钦佩。 其实《罗刹海市》的歌词取材自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同名故事:话说中国两万六千里之外有个罗刹国。某日,一位叫马骥的中原人去罗刹国经商。他发现罗刹国人长得都奇形怪状,且以丑为美,以丑选官。在这个美丑颠倒的地方,人人对长相俊美的马骥避之不及。后来马骥把脸涂得漆黑,大家反而交口称赞,该国帝王还因其“貌美”封他为官…… 蒲松龄这样描写显然有讽刺的用意。有网友试图解读《罗刹海市》的“弦外之音”。争议之中,刀郎没有接受采访。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刀郎重新演绎《罗刹海市》,选取的角度非常巧妙,重新演绎也是有深度的。用流行歌曲演绎古代小说名著,非常成功,值得肯定。 “我愿意解读为刀郎不是具体针对哪个人,这样他的歌曲才更有意义。作为一个古代小说研究者,我支持刀郎的这种创新,很喜欢他的歌曲。”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3/7/27/76944.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