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温家宝为什么能成为“不倒翁”?(图文)
 
【人民报消息】各种报道显示,中共高层对十六大的人事安排已经初步达成共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核心将在明年中共十六大正式成型推出,而胡锦涛班子的主要成员包括现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政治生涯的特点,那就是:三起三落。对温家宝,用“三朝元老”“不倒翁”来形容,恰如其分。

温家宝八二年从甘肃到北京中央部门工作,前后历经胡耀邦,赵紫阳和江泽民几位总书记,其间温家宝都在中央办公厅担任负责人。温家宝是天津人,他和胡锦涛同龄,都是1942年生,但温家宝的生日,还比胡锦涛大了几个月。不知是偶然还是巧合,温家宝和胡锦涛都是文革前在北京上大学,胡锦涛六四年入党,温家宝六五年入党,后来赶上文革,两人都在1968年下到甘肃。胡锦涛到了水电部刘家峡工程局,温家宝到了甘肃地质局地质力学队。1982年,胡锦涛离开甘肃,到团中央担任领导人,而温家宝则在这一年从甘肃地质局副局长任上,调到北京出任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两人都完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环境转变。

甘肃的活地图机运逢时

纽约汉米尔顿学院政府系李成教授对中国高层领导有深入研究。他说,胡锦涛是宋平发现然后推荐给邓小平的,而温家宝是原地质矿产部长孙大川到甘肃检查工作时发现的。

李成说:“当时,温家宝是甘肃地质局副局长,地质部长孙大川到甘肃考察工作,局长和党委书记不了解情况,叫副温家宝接待部长。孙大川接触温家宝后印象深刻,说他是甘肃的活地图。”

李教授说,孙大川回到北京,曾想提名温家宝担任副部长,但由于温家宝太年轻,才三十多岁,就让他先当了政策研究室主任。

1985年,胡锦涛42岁时,调到贵州担任省委书记。而温家宝则进入中共权力中心--中央办公厅,担任副主任。在这个职务上只干了一年,就由副变正,成了正主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以前曾是杨尚昆,汪东兴等人担任的,被称为是中共中央的“大内主管”。

“六四事件”前后,温家宝还兼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直机关工委书记。然而,八九年中国政治剧烈动荡的时期,被视为“赵紫阳人马”的温家宝,仕途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只是原地踏步了两年,江泽民继续留他担任中办主任。两年后,温家宝在中共十四大上再度走红,进入政治局,担任候补委员。五年后,在中共十五大上,又成为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对人无害对事有用的特色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中共如此复杂,尖锐,激烈的内部斗争中,温家宝为什么能成为屹立不摇的“不倒翁”呢?温家宝从政为官如此成功的秘诀,到底在哪里呢?

曾经在中央办公厅工作过的吴家祥,在温家宝手下工作,同温家宝有过直接的接触,对温家宝有相当了解和认识。吴家祥撰文分析,温家宝看起来虽然是“胡赵派系”的,但他坚持改革开放,犯错误比别人少。他不制造矛盾,而总是在缓和矛盾,因此,虽然温家宝跟著赵紫阳到天安门广场上看望学生,但“六四”后,温家宝还是得到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元老的谅解,顺利渡过了他政治生涯中最险峻的一个难点和关口。

汉米尔顿学院的李成教授说,这是因为江泽民需要温家宝这样的人才。温家宝上来后,有两个形象,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李成说:“一是他当中办主任时,跟赵紫阳到天安门广场去看学生,赵紫阳哭了。当时,温家宝就站在赵紫阳旁边。香港媒体报道说,这给江泽民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需要一个对上司忠诚,又没有派系的人。”

李成教授说,当时,江泽民刚到北京,自己的权力也不稳固,需要利用以前的干部,因此,胡耀邦和赵紫阳的不少干部,都得到江泽民延揽留用甚至重用。这样,温家宝在江泽民成为“核心”后,继续在中办主任的职位上干了两年。

温家宝另外一个在中国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形象是: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在抗洪紧要关头,江泽民,朱镕基到抗洪抢险第一线视察,身为抗洪抢险总指挥的温家宝,挽著袖子,站在江泽民朱镕基旁边。

吴家祥和李成教授都认为,温家宝的成功之道,在于他保持低调,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这一点,受到朱镕基的欣赏和高度评价。温家宝是一个技术干部,但他到中央后先后从事党务工作,农村工作后来又受朱镕基委托抓金融改革。

李成说:“这些都是非常艰难的工作,你不得不承认他的才华。他对上司忠诚,又没有派系的渊源,使他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

吴家祥也认为,朱镕基到时将极力推温家宝接班,因为朱镕基“信赖温的品德,更信赖他的才干”。金融工作一直让朱镕基感到压力很大,但朱镕基让温家宝兼任中央金融工委主任后,中国的金融状况持续改善。2000年全球股市疲软,唯独中国股市好象没伤筋骨。因此,吴家祥分析说,不管什么派系当头儿,都知道这一点,那就是:温家宝对人无害,对事有用。

学才人际令人信服前景看好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李成教授说,温家宝也是谦虚谨慎,待人接物,非常平易近人,容易同大家打成一片。相比较而言,象王兆国甚至鲍彤则显得比较傲慢,人家很难接近。

曾在温家宝领导下工作的中央办公厅干部吴家祥说,温家宝是一个工作狂。温家宝工作起来非常卖力,他没有什么业余时间,除了睡觉,都在办公室。

总而言之,吴家祥认为,温家宝的处世哲学和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在中共高层的权力结构中,是被人联合以及争取的对象,而不是别人投靠的对象。他不会另立山头,招兵买马。

吴家祥认为,胡锦涛和曾庆红对温家宝的这种政治品格一定知道得很清楚,他们都不会反对温成为下届总理人选。

而李成教授也认为,温家宝接替朱镕基几乎是顺理成章,不成问题的问题。

温家宝在欧洲访问

李成说:“我想是十拿九稳。能对他构成挑战的,是江泽民支持的李长春。但如果李在短期内不能当上副总理,那么,到2003年人大会,当总理就不大可能。”

李成教授说,温家宝在中共党内的声望一直不低。十五大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的选举,温家宝都是高票当选。总之,他学识才干,处世哲学和政治品质,是他历经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三朝而不倒,并在政治风暴的中心里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有关温家宝家庭的报道不多,不过,李成教授说,两三年前,温家宝的夫人曾在北京某国际贸易公司做钻石生意,有一个女儿曾在美国读书。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8/17/15137.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原厦门海关关长杨前线至死不悔(图文)
1. 原厦门海关关长杨前线至死不悔(图文) (32,034次)

2. 我看江泽民挺好的,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它? (29,889次)

亢奋的江主席就是这样分门别类对付女人的
3. 亢奋的江主席就是这样分门别类对付女人的 (28,403次)

温家宝为什么能成为“不倒翁”?(图文)
4. 温家宝为什么能成为“不倒翁”?(图文) (25,264次)

5. 李瑞环万里乔石叫板 江泽民还真没了辄! (24,751次)

6. 击垮邓氏家族 江泽民终成黄金梦 (24,656次)

民谣:老江到处看
7. 民谣:老江到处看 (23,902次)

8. 京郊考察李鹏遇刺 江泽民丢车保帅 (23,126次)

9. 小笑话:江泽民初见莱温斯基 (22,937次)

10. 「法轮功之友」组织呼吁中共释放滕春燕 (22,123次)

11. 遇核心关怀,宋祖英终于光艳夺目 (19,254次)

12. 陈希同之子提出翻案:矛头直指江绵恒 (19,116次)

13. “诚信”漂流记:高考优秀作文选登(图) (18,966次)

14. 呐喊:《不能容忍道德的沦丧》--中国河南高考满分作文 (18,939次)

15. 高干为遮丑而杀警卫并追认其为烈士 (18,726次)

16. 放冷箭马屁精扳倒李嘉廷 表清白江泽民忍痛割爱 (18,417次)

从江氏父子的肥瘦看云南省长李嘉廷的被捕(图文)
17. 从江氏父子的肥瘦看云南省长李嘉廷的被捕(图文) (18,172次)

18. 从李瑞环被软禁说起 (17,694次)

19. 幽默:一份只能在海外公开的采访纪录 (17,436次)

20. 建军节礼物:大陆军官嫖娼记功 车毁人亡重金安抚 (17,386次)

21. 这样喜人的新闻看了老变少 (17,221次)

戒荤!江主席净爱和年青的挤眉弄眼
22. 戒荤!江主席净爱和年青的挤眉弄眼 (17,124次)

华盛顿邮报:中共更年富力强的领导将在几年内把江泽民踢出历史舞台
23. 华盛顿邮报:中共更年富力强的领导将在几年内把江泽民踢出历史舞台 (16,618次)

24. 小笑话:谁的智商最低? (16,509次)

25. 方鸣:“不露内秀”和“不漏露羞” (16,452次)

26. 小笑话:马上做掉 (16,417次)

27. 大爆高层内幕 前解放军情报部部长姬胜德被判死缓 (16,395次)

28. 北戴河会议激流暗涌 胡锦涛江泽民生重大分歧 (16,385次)

29. 《血染的风采》唱出了远华案的惨烈──坊间盛传董文华已自杀 (16,385次)

30. 小笑话:江泽民的迟归妙计 (16,164次)

31. 北戴河风云莫测 胡锦涛稳坐船台(图文) (16,075次)

32. 急件!给江泽民同志的一封信 (15,935次)

33. 女记者马尔他拦轿喊冤 江泽民一怒蛤蟆像尽显 (15,629次)

34. 赖昌星妻子曾明娜无条件释放(图文) (15,604次)

35. 项小吉:我对赖昌星案的看法 (15,548次)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