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傳統文化】古代家訓博覽(1)
 
【人民報消息】中國人自古注重庭訓家教,曾子殺豬教子、孟母三遷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詳。歷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馬光、歐陽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鄭板橋、曾國藩等等,都留有家訓。還有許多形式的家書、教子詩等等。在這些歷朝歷代的著名家訓家規中,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與美德,被不厭其煩的叮嚀後世子孫。

北齊士族顏之推,爲了告誡子孫不可自恃門第、驕逸怠惰,同時也希望子弟能將士族門風維繫不墜,於是寫下洋洋灑灑二十篇,約四萬多字的《顏氏家訓》。這本家訓在其後的一千三、四百年間傳誦不息,被後世尊爲家訓之祖。顏之推的苦心沒有白費,顏家子孫果然爭氣。他的孫子顏師古是唐朝注《漢書》的大學問家,五世孫又出了譽滿書林的顏真卿和名政治家顏杲卿。

「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訓的核心內容。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訓》中指出:「有德者雖年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雖年高於我,我必遠之。」意思是說,有德的人雖然年齡比我小,我也會尊敬他;不肖的人,雖年齡比我大,我也必定疏遠他。從中可以看出朱熹對德的重視程度。在朱熹看來,重視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一日無也,不可不慎哉!」

朱熹進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麼小也要積極而爲,惡事多麼小也不能爲之。不要以爲自己曾經做過善事而忽視小惡,就不拘小節。忽視小惡,讓其存在和發展,就會變成大惡。不拘小節也會發展至變節;注意小節,細心修養,才能達到高風亮節。

清朝時期曾任大理寺卿的王昶在家規也告誡子弟:見利不能忘義,不能產生貪心;對待別人,不能產生漠視心、欺誆心、徇情心,更不能產生自私自利佔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

家訓中首先強調的是「修身」,其次是「齊家」,包括對老人、孩子、妻子、兄弟、僕人的對待之道。再外圍是「睦族」,旁及個人在龐大家族中的本分。出了親族的範圍後,爲官之道志在君國,也是家訓中念念不敢忘的。也就是儒家經典「大學」裏所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轉自明慧網)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5/9/3/37455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