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從「國是」到「國事」 冥冥中暗含神意
 
作者:清源
 
【人民報消息】「國是」是傳統漢語中專指國家大計、國家政策方針的專用詞彙,是正規的書面用語,語境莊重、嚴肅,例如,「願相國與諸大夫關定國是也。」——《後漢書.桓譚傳》;「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清.梁啓超《譚嗣同傳》;「國是如此,丈夫何以家爲!」 ——《老殘遊記》,而「共商國是」這樣的詞彙則是固定的,不能寫成「共商國事」。

「國事」指國家事務,也可泛指一切跟國家有關的具體事情,如:「國事宜勤,暇時保養,切勿記念。」 ——《紅樓夢》。

從字面意思上看,「國是」的「是」字,其含義從一般意義上引申而來,有「到底應該怎麼做」這層意思,而「國事」的「事」字則僅指客觀具體的事情。從語境上理解,「國是」爲國家政策方針等重大的決策,而「國事」則是比較具體的事務,由此「國是」與「國事」孰重孰輕是非常明顯的。

在平時瀏覽古籍和 49年之前的報刊書籍的時候,看到的基本是「國是」一詞,而「國事」則用之甚少。即使「解放」初期報刊上還在用的,而後來則基本是「國事」,就象沒有「國是」了一樣。現在臺灣、香港等地區還是用「國是」這個詞。2001年邪黨的《人民日報》在報道「兩會」時就出了笑話,他們的報道標題「政協委員同國家領導人共商國是」被讀者連續打電話詢問是不是排版錯誤,以至於編輯不得不另行撰文進行解釋。其實,大陸的語文課本中也是講過「國是」一詞的,但是從《人民日報》這件事情來看,不但可以看出大陸文化教育本身的失敗,也能夠看出這些所謂的「黨的喉舌」在破壞傳統文化中的作用,正是他們自己整天拿「國是」當「國事」誤導民衆的,要不也不至於顯得讀者那麼沒有「文化」了,並且最終自己給自己弄出了麻煩。

《道德經》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簡單的意思是:治理國家,特別是制定基本國策的時候一定要慎之又慎,萬分小心才行,要不一個隨意的決定可能會給國家和百姓造成巨大的不良影響。看看邪黨五十年來是如何「治理」國家的!別說那些基本是十年一次的全國性運動,邪黨在日常「治理」中又何曾慎重考慮過國家和百姓呢?由此,筆者體會到由「國是」到「國事」的變化很有意思,這個變化恰恰說明了邪黨拿國家大事不當回事,肆意妄爲的實際情況。中國文字確實有獨到的魅力,一個詞語的變化竟然有這樣的深刻意義在,這難道不是體現了冥冥中暗含的神意嗎!

《正見網》 (原題目:從「國是」到「國事」 揭示邪黨對國家的態度)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5/9/5/37487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