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民間悼李克強:不是逝者有多好 而是生者有多壞
 
【人民報消息】中共前總理李克強逝世後,網絡上出現大量悼念的聲音,民衆更在多個省市發起獻花活動。那麼,中國公衆不懼審查,大規模悼念李克強的原因是什麼呢?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在中共官媒央視新聞報道前總理李克強上週五因心臟病病逝於上海後,相關信息不僅迅速衝上微博熱搜,網絡上更充斥著民衆悼念、緬懷李克強的聲音。網民們紛紛表示,「李克強先生是一位有很多好政策,幫助中國快速發展的人,謝謝你」;「人民的好總理,他離開了我們,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徹底結束」;「一路走好,下輩子換一塊土地生活吧」。 與此同時,李克強的故鄉安徽以及曾經主政的鄭州等地,也都出現大排長龍的獻花隊伍。 針對民衆的大規模悼念活動,在安徽的周先生告訴本臺記者,在他所居住的小區似乎沒有聽聞悼念李克強的聲音:「周圍這塊我感覺沒什麼人說,因爲我住的地方是老工業區,過去很多都是從上海來的。」 周先生認爲,在李克強曾居住過的地區有民衆在悼念他,這樣的現象多數是基於地區民衆對家鄉出了名人而感到榮光:「中國人好像都會覺得『當地出了一個名人、高官、國家領導人』,覺得很榮幸。」 網民頻發「可惜不是你」歌曲 影射習近平 不過,網絡上民衆在哀悼的同時,似乎也有著更深層的政治隱喻。有網民留言表示:「李克強死了,但他在中國人民心中永遠活著;有人活著,但已在中國人民心中死亡了。」 還有網民說,「不是因爲逝者有多好,而是因爲生者有多壞」;「就算是哀悼,也會惹那個人妒忌。」 網絡上更有消息傳出,由於衆多網民貼出馬來西亞歌手梁靜茹的歌曲《可惜不是你》,影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而導致與歌曲相關的貼文在微博被嚴格審查甚至被刪除、封禁。 昔日曾與李克強同窗的北大校友、旅美政治學者王軍濤就此告訴本臺記者:「(民衆悼念李克強的原因)第一個,有的人覺得李克強死得比較窩囊,懷疑他是被謀殺的,覺得他很慘。但第二個原因,因爲李克強被看作代表,(民衆)本身不是在悼念李克強,是在悼念自己。李克強的一生讓他們想起了80年代的夢想社會,當時共產黨還願意改革,胡耀邦、趙紫陽、鄧小平給人們帶來充滿希望的時代。」 王軍濤表示,有些人甚至能從李克強身上看到自己:「20多年打拼但是節節敗退,最後還是輸得一乾二淨。當然還有90後在說的,『我們向一個不完美的人致敬,實際上是在向一個壞人表達我們的憤怒。』」 學者:哀悼李克強顯現公衆在疫情後的絕望 相比李克強死亡引發的羣衆大規模緬懷,中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去年11月過世時,並未出現廣泛的民間紀念活動。王軍濤認爲,悼念李克強其實反映出民衆對80年代改革開放的思念。 王軍濤說:「江澤民是扭轉那個時代(的人物),江澤民、胡錦濤都是應該要對這件事負責的。但李克強在那個時代是學生幹部,他自己也是年輕人中的一員。還有一個,江澤民本身沒有節節敗退,但是李克強是被人徹底清場,這種委屈跟窩囊大家感覺(江澤民)也沒有。其實,最典型的應該是趙紫陽。趙紫陽病逝的時候,比李克強更完美地代表80年代的共產黨。但是趙紫陽那時候人們不滿情緒少,所以我覺得,多數人是在藉這件事表達自己的不滿。」 王軍濤還表示,中國民衆大舉悼念李克強的行爲其實是繼「白紙運動」後,民間再度出現對中國當局的不滿:「這場疫情真的讓很多人都絕望了。……白紙運動是一場,現在我覺得又是。它(政府)現在拿花圈沒辦法,如果它收花圈會激起更大的反對,不收老百姓越來越明目張膽了。運動中,人是可以互相激盪。一開始大家在家裡都很害怕,但是一走到街上發現沒什麼,你說一句我說一句,人就一波一波往前走。」△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3/10/31/78450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