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每劳苍生念 不以黄屋尊(图)
 
宇祥
 
张九龄,唐朝开元年间名相,德才兼备,秉公守则,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

【人民报消息】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德才兼备,秉公守则,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年幼时即聪敏,十三岁以书拜谒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赞其神童、必能致远。青年时在乡学教学有方,平日总是衣冠整齐,做事一丝不茍。 张九龄进士及第,其风度文章为当世之楷模,时人誉为「九龄风度」或「曲江风度」。其风度不仅在于为人「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旧唐书》),更在于其心系百姓、正义敢言的品格和节操。唐玄宗朝政时,看到张九龄总是风威秀整、直言进谏,以致后来每当有人向他举荐人才时,他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新唐书》) 开元元年,担任左拾遗的张九龄上书宰相姚崇,提出「远谄躁、进纯厚」的用人重德的原则,坚持任官以「德望」为先,反对结党营私、假权于人、卖官鬻爵等不正风气。在吏部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时候,张九龄经常被邀参加对考生等级的评定工作,由于他公平允当,取舍认真,得到朝廷内外的好评。 开元四年,张九龄上书唐玄宗请行郊祀之礼敬天,又言:「乖政之气,发为水旱;天道虽远,其应甚迩。昔东海枉杀孝妇,天旱久之……」上书指出若失德失政,上天就会显示灾异以警告,如表现为水旱灾害等;天道至高,但其报应的却很近。过去东海错杀了孝妇,以致天旱很久。一个官吏不明察,一个人受冤而死,天还要昭明她的冤屈。而县令刺史是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应该是亲近百姓的人。若所用非人,那水旱灾祸之由来,岂只是因冤枉一妇人而起呢? 宰相张说很欣赏张九龄的文章,称他文才出众,其文「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提拔他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后至中书舍人。但张九龄对张说从不随声附和,秉公持正,对其一些断然行事多有劝说。 如张说奉旨筹备封泰山盛典,因封禅之后有进阶行赏之事,他在随行人员中多安排其所亲近之人,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立即劝谏:「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提醒张说要选那些清流高品之人,提出在诏命未正式公布之前更改还来得及。张说没有听从,事后果然招致怨声一片,因授爵不公而被罢相贬官。 开元十七年千秋节(唐玄宗生辰庆典),大臣们有的进献奇珍异宝,更多的按当时风尚皆以宝镜进献。唯张九龄进《千秋金镜录》五卷,具陈前古兴衰经验及教训,希望皇帝以人为鉴,洞察吉凶,指出「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淋漓尽致地展示其「彰善惩恶,见义不回」的「曲江风度」。 该书引经据典,内容包括敬天、亲贤、远佞、勤民、修身等十章,以古论今讲时弊所在,并指出如何改变应对。提出人们往往重视借鉴明镜,不重视借鉴历史,人应以史为鉴来检查、反省自己,以存善去恶,成为至人。唐玄宗对此予以颁诏嘉奖。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任职宰相,倡导仁政,推行教化。他在奉和唐玄宗的诗中说「每劳苍生念,不以黄屋尊。兴化俟群辟,择贤守列藩。」在为国家起草的诏书中说「言念苍生,必必遍于天下」、「以诚告示,其或知归。何必用威然后致理?先务仁恕宁不怀之?」 张九龄深明教化的特殊社会功能,说「道者众妙之门,而心者万事之统」。他提倡少用刑狱,认真依法办案,不徇私心,其「累历刑狱之司,无所不察」,又能面决是非,口成案牍,均得其平。设置十道采访使,掌监察州、县官吏,举善惩恶,广开言路。 张九龄关注民生,保民育人,重视农桑,反对黩武,为国家起草《籍田制》,从皇帝至朝廷百官都要在春耕季节参加藉田劳动,以「重农桑,轻赋税」。他自己亲自兼任河南开稻田使,在中原地区推广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大兴农田水利。主持开凿大庾岭新路,沟通南北交通且造福后人。因大力发展农业,唐朝在开元末和天宝初,国家财力和百姓福祉达到开国以来的高峰。 张九龄有着鉴人之识,擅于识别忠奸,认为「国家之败,由官邪也」。李林甫不学无术,却又妒贤嫉能,擅于阿谀奉承,欺上瞒下,陷害好人,时人谓之「口蜜腹剑」。李林甫欲任宰相,张九龄上书反对:「宰相关系国家安危,李林甫非社稷之臣,像他这样寡德少才之人当宰相,我担心今后国家会因此而遭殃。」后来李林甫果然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奸相。 张九龄在《上封事书》指出选官重德的重要性,认为凡是轻薄失节的人无论有才与否,一概加以抑制。强调只要是贤能,有「声实」,就可以越级提拔。 在开元之治中,张九龄推荐任用的贤才有严挺之、王维、孟浩然、袁仁敬、皇甫冉、卢象、包融、李泌、周子谅等,这些人都是称善一时的人物,他们皆以道义相交,光明正大,始终不渝。 如王维在《献始兴公》诗中称赞张九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称他身为宰相,用人唯贤,不结党营私,对于国家的官爵不徇私出卖;其所作所为无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无不为百姓着想。 《新唐书》称其「议论必极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张九龄多次上书直言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种种劣迹,遭其排挤和诽谤,被贬为荆州长史。 在荆州,张九龄写了《感遇十二首》,诗中有「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称赞兰桂的芳洁质量、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其美好完全出于自然天性,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表达了自己坚守正道、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决心。 张九龄还写道「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他谪居之地正是橘之产区,于是借丹橘喻己节操,说丹橘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并不是因为那里地气和暖,而是因其自有凌寒傲霜的本性。后人赞张九龄「清节不染于浊流」。 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道出盛唐一代贤相坦荡博大的胸怀,千古流传。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曲江集》、《资治通鉴》)△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3/3/21/75761.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近期最受欢迎文章  (2023/3/21)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