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腰鼓神韻通天 東土古風傳承(圖)
 

2004年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多倫多分會場的傳統腰鼓


【人民報消息】(大紀元記者辛菲1月5日撰文)龍騰鼓樂賀新年,神州文化傳四海。在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中,不僅有簫聲笛樂奏天音、霓裳飛旋舞春風……而且有氣勢恢弘的腰鼓隊展雄姿。

腰鼓表演場面壯觀喜慶,動作大方舒展,節奏明快灑脫,時而流暢飄逸,時而剛勁威猛,穿插交替、不斷變幻的隊形顯得生動活潑。鼓與樂珠聯璧合,人與鼓協調一致,展示出無窮的信心和力量,具有濃厚的東土文化特色,觀者無不爲其神韻與感召力所折服。

中國是有悠久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自古以來「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鼓的文化內涵廣博,雄壯的鼓聲伴隨着人類的興衰沉浮。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爲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爲敬天拜神或者祭祀的器具,有迎神驅邪之意。在狩獵征戰活動中,鼓也被廣泛地應用。

相傳神農氏有「土鼓」,黃帝有「革鼓」,征戰蚩尤時,在涿鹿之戰中擂響八十面夔牛皮鼓,鼓聲「似像雷霆」。《呂氏春秋》中記載說,早在公元前2357年,「堯命質以麋,置缶而鼓之。」意思是說,堯曾命令用鹿皮作面,蒙在陶缶上,作爲陶鼓來敲打。

古代的將士,視鼓爲戰爭中必不可少的裝備,遭敵突襲時,以鼓報警;作戰失利時,鼓聲作爲求援訊號。兩軍對壘時,則擊鼓助威、鼓舞士氣。取勝後則鳴鼓慶賀。

相傳鼓作爲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羣音之首。俗可以是民間的歡慶鑼鼓,雅可以進入廟堂祭祀和宮廷宴集。從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銅鼓,一直髮展到種類繁多的現代鼓,鼓成爲最爲人們喜愛和廣泛應用的樂器之一。

腰鼓作爲鼓樂的一種,起源於何時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是從敦煌壁畫樂舞圖及詩詞中可以看出,腰鼓在唐代已流傳。唐代使用的鼓種類繁多,如:銅鼓、節鼓、腰鼓、正鼓、和鼓、齊鼓、擔鼓、羯鼓等等。

此外,從陝西省甘泉縣雨岔鄉和安塞縣招安鄉出土的宋代古墓腰鼓畫像磚,舞姿動態感強,人物栩栩如生,可以證實腰鼓在宋代已盛行。推算起來,至少有近千年的歷史。

莫高窟220窟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洞窟,窟中的樂舞圖是馳名中外的壁畫傑作。畫面上的樂隊規模宏偉,奏樂者形象生動逼真,好像使人們傾聽到優美、明朗的旋律,觀賞到急遽騰旋的舞蹈、歌舞表演。

其北壁「東方藥師淨土變」中間有舞伎四人,兩側有樂隊。左側十五人,所奏樂器有羯鼓、毛員鼓、答臘鼓、拍板、橫笛、尺八、篳篥、笙、貝、豎箜篌等,另有一人耍盤歌唱;右側十三人,所奏樂器有腰鼓、都曇鼓、毛員鼓、拍板、方響、橫笛、篳篥、排簫、箏、阮咸,也有一人耍盤歌唱。

這個時期的樂舞畫面一般都在經變故事壁畫的中下部,幾乎在所有佛座前面都繪有伎樂歌舞的場面,中間有舞伎婆娑起舞,兩邊有樂隊管絃齊鳴。畫面結構謹嚴、對稱均勻、色彩絢麗。畫中的形象都是神仙境界中的「菩薩伎樂」、「天宮伎樂」、「飛天伎樂」、「天王伎樂」等。

壁畫中有很多奏樂飛天和奏樂舞伎,如橫笛飛天、排簫飛天、拍板飛天、羯鼓飛天、五絃飛天、箜篌飛天、腰鼓舞伎、答臘鼓舞伎等,都是當時各種樂器演奏技巧高度發達的藝術化的反映。

敦煌莫高窟156窟北壁出行圖題名爲:「宋國河北郡太夫人宋氏出行圖」,畫面是行進中的樂舞雜技表演。中間四名女舞者,身着花衣,相對起舞,她們長袖飄動、姿態優美。樂隊六人,所持樂器有拍板、腰鼓、雞婁鼓、笙、橫笛、琵琶等。前面有一力士,頭頂高杆,杆上和橫木左右有人表演各種姿態的技藝。旁邊有人擊拍板、大鼓伴奏。

此外,腰鼓也在民間盛行,農民在插秧、鋤草的田間勞動中擊鼓唱歌,已有悠久的歷史。《唐詩紀事》:「……耕者,曝背烈日中耘田,擊腰鼓以適倦」,「農舍田頭鼓,王孫筵上鼓; 擊鼓兮皆爲鼓,一何樂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願我天翁,降之以雨。」  
    
宋代詩人范成大的「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徹涼州花自開」的詩句證實,腰鼓在整個西北邊塞線上流行。在〈宋史〉《教坊四部樂》中記錄的宋代燕樂樂器將腰鼓與篳篥、笛、羯鼓、楷鼓、雞婁鼓、蔭鼓、拍板等並行提出。

元代詩人及畫家王冕「錢塘紀行」一詩中寫道:「紫霞蒲萄動春浪,腰鼓騰雷盤錦杖。千官景從軒冕入,歌聲婉轉青天上。」從詩人的詩句中可以想像腰鼓威風凜凜的氣勢。

明清時期,腰鼓曾在鳳陽花鼓、花鼓燈和淮北花鼓戲中應用,這種廣泛流傳的民間歌舞起源於安徽鳳陽。清代初期顧見龍曾畫有《花鼓》演唱圖,畫中一對農家夫婦,男敲鑼,女打鼓,二人對舞。

清代中葉以來,花鼓廣泛流行於中國各地,形成不同的表演形式。晉南花鼓流行於山西萬泉、新絳、聞喜等地,分高鼓、低鼓、多鼓等形式,動作靈巧多變。而流行於山東禹城、樂陵、德平等地的花鼓舞,舞者不僅用棰擊鼓,還用棰尾系的一根長60釐米的穗子擊鼓,並配合各種舞姿表演。

腰鼓現在是中國西部、關中地區流傳的民間文藝形式,主要用於民俗節日、慶祝豐收、盛大集會、迎賓喜慶等重大場合。奏者多在行進中演奏或邊奏邊舞,動作複雜,花樣變幻多端,人數衆多,隊形多變,腰鼓隊過街表演時用鼓、鑼、鐃、鈸和鎖吶伴奏。

陝西安塞縣素有「中國腰鼓之鄉」的美稱。今天安塞不論男女老少,都能掛鼓揮腿,表演一番。腰鼓手們的裝束一律着古代將士的便服,或黃或紅包頭,素色衣服,顯得整齊壯觀、氣勢磅礴。奏時用綢帶系鼓,縛在舞者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並伴有舞蹈動作。表演形式可分爲文、武腰鼓。文腰鼓輕鬆愉快、瀟灑活潑,武腰鼓威猛剛烈、粗獷雄壯,動作幅度大。

腰鼓一般分兩種表演形式,一種是路鼓,在行進中表演,步伐有「走路步」、「十字步」、「左右側蹬腿」、「三步一停」、「四步一望」等。另一種是場地鼓,可分爲單打、雙打、對打、多人打,人數可以多至數百人、上千人。

誕生於黃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歷史悠久,格調古樸,被譽爲「天下第一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豪邁的動作變化與剛勁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出北方人憨厚、樸實、熱情、開朗和堅強的個性。

民間認爲安塞腰鼓之所以獨領風騷,是因爲它在黃土內地得以完整的保留和發展。專家認爲,中國黃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之一地域就在安塞。安塞的文化背景也不是偶然的。

據民間傳說,安塞取於「安定邊塞」之意。據史書記載和古代歷史地理狀況分析,安塞在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在幾個朝代都是中原文化區與遊牧文化的交流地帶。以後安塞在很長時間內處於封閉和半封閉狀態,這就自然成了保留古代文化的特殊地域。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6/1/5/38940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